本赛季CBA联赛中,某俱乐部因对联盟多项管理决议及处罚强烈不满而突然宣布退出剩余赛事。这不仅使赛场瞬间空荡,更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中国篮球界乃至全社会激起层层反思涟漪。事件表面是俱乐部与联盟管理方的激烈碰撞,其深层却映照出中国职业体育发展道路上亟待逾越的沟壑与必须直面的制度性拷问。这场震动,迫使所有人沉下心来思考:我们引以为傲的“职业化”,究竟根基何在?

治理短板暴露
此次退赛风波如同一面放大镜,无情地暴露出CBA联赛在治理结构和规则体系上的脆弱地带。俱乐部在公告中直指联盟处理特定争议事件时所依据的规则模糊不清、流程透明度缺失,使其难以信服。这凸显出一个核心痛点:具备清晰、稳定、被广泛认可且具备强制执行力的规则框架,是现代职业联赛不可或缺的基石。当俱乐部感到自身权益无法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得到有效申诉与公正维护时,极端行为便成为其最后的“发声武器”。
NBA在其漫长发展历程中,通过反复博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劳资协议(CBA)和健全的仲裁与申诉机制,成为化解重大利益冲突的“安全阀”。“CBA联赛管理规则的权威性及其执行程序的透明度,是建立联赛威信、维系参与者信任的关键纽带。” 体育治理专家李明指出。此次风波警示我们,CBA亟需在规则制定的民主参与度、条款表述的精确性以及争议解决机制的可预期性上进行系统性重塑,避免“人治”色彩过重导致信任崩塌。
生存诉求凸显
退赛行为虽显激烈,却撕开了俱乐部普遍面临的沉重生存压力幕布。长期以来,俱乐部投入巨大而回报失衡、过度依赖母公司“输血”的商业模式饱受诟病。疫情三年雪上加霜,空场比赛导致门票等核心收入归零,赞助商亦趋于谨慎。尽管联盟有商业分红,但杯水车薪。
更深层矛盾在于联赛商业价值开发与俱乐部收益分配的不平衡格局。顶级赞助如李宁的巨额合约,其收益如何在联盟运营成本与俱乐部实质回报间公平切分?联赛整体形象的维护与提升成本,是否合理分摊?一位不愿具名的俱乐部高管坦言:“高昂的球员薪资、运营成本与不可控的投入,在缺乏稳定可观收入支撑下,亏损成为常态,股东耐心并非无限。” 当俱乐部在无法承受的经营压力下,又遭遇可能影响其核心利益(如球员参赛资格、战绩排名)的管理处罚时,长期积累的怨愤极易爆发为对抗性行动。生存困境与权益诉求交织,构成了此次退赛的重要经济动因。
职业保障缺失
这场风波的核心主体——球员,其职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亦令人忧心。当俱乐部基于自身立场选择退赛,球员作为合约履行者和职业生涯承载者,其参赛权、劳动报酬权乃至职业发展瞬间陷入巨大不确定性。合同是否能保障其基本权益?后续转会或注册会否遭遇障碍?收入损失如何补偿?这些问题在混乱中缺乏清晰答案与有力保障。
这折射出CBA球员权益保障机制的脆弱性。相较于欧美成熟职业联赛成熟的球员工会制度、标准化的球员合同范本及强有力的集体谈判机制,CBA球员在劳资博弈中常处于弱势。易建联当年自费“赎身”的往事,至今仍是球员个体争取自由艰难处境的注脚。球员个体在面对俱乐部或联盟的决策时,缺乏制度化的有效维权渠道和集体发声平台。此次退赛中球员群体的集体沉默与被动承受,正是这种系统性保障缺失的无奈体现。职业联赛的灵魂是球员,其权益得不到稳固保障,联赛的职业化根基终究是沙上筑塔。
信任重建之路
退赛风波对社会信任的冲击远超赛场。球迷的热情与期待遭遇无情打击,购票观赛者茫然无措,长期追随的拥趸倍感背叛,联赛的公信力遭遇重创。资深篮球媒体人杨毅在评论中痛心地写道:“伤害球迷,是职业体育的最大禁忌。每一次轻率的罢赛或退出,都是在透支中国篮球本就不甚丰厚的信用储备。”
风波亦引发舆论场对CBA乃至中国职业体育发展模式的深度质疑。新华社刊发评论直言,这暴露了部分市场主体规则意识淡薄、契约精神缺失,以及联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滞后。更深远的忧虑在于对青少年参与篮球运动价值观的潜在误导——当职业赛场以如此激烈对抗解决问题,传递的究竟是体育精神还是功利主义?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曾呼吁“刮骨疗毒”,此次事件正是对全行业刮骨疗毒决心与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CBA退赛风波绝非孤立事件,它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职业体育在治理体系、俱乐部经济模式、球员权益保障及社会信任维系等多维度存在的系统性挑战。这场震动带来的深度反思价值,远超出事件本身胜负得失。
为其正名的唯一路径,是彻底拥抱职业化内核:构建透明、公正、契约化的联赛治理规则体系;探索俱乐部可持续盈利模式,优化商业价值分配;确立并切实保障球员的核心权益,推动真正代表球员利益的组织建设;始终将对球迷的责任置于首位,重塑联赛公信力与体育精神高地。唯有经历此番刮骨疗毒的改革阵痛,中国职业篮球,乃至整个职业体育生态,方能在淬炼中迎来筋骨强健的未来。否则,下一次震动或许就在不远的前方。